简介 你是不是特别想创建一个自己的私人博客?使用 blogdown 搭建博客难度大不大?和其他搭建博客而言有什么优点? 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,个人认为 blogdown 搭建博客的优势在于,将 Rmarkdown 与 hugo 相结合,再加上 github 和一个可以部署的网站。读者可以轻松的将一篇篇 Rmarkdown/markdown 的文章自动上传。而 Rmarkdown 的优势在于:代码结果都可以轻松呈现,而不是“复制粘贴”结果! 如果读者不熟悉 Rmarkdown,推荐阅读 R Markdown 入门教程,结合 b 站视频学习效果更佳。 本文是作者在学习和使用中记录的一个详细笔记,主要参考:谢益辉的《blogdown: Creating Websites with R Markdown》,王诗翔的b 站直播视频以及一些YouTube 视频教程。 1. 入门教程 1.1 安装 安装 blogdown 包: install.packages("blogdown") 注意:操作是在 Rstudio 下进行操作的,Rstudio 的界面介绍可见视频。 1.2 创建 安装完后,新建一个新的 Project(File-New project),然后选择New Directory。鼠标滑到底部,找到 Website using blogdown 并点击进入。 进入以下界面,项目名称建议使用英文,目录自行选择。默认情况下 Hugo theme 是谢益辉的模板,这里将其进行拓展,使用了个人比较喜欢的主题:Fastbyte01/KeepIt,左下角勾选打开新的 session。 注意:为了保证整个演示流程的完整性,将“选择不同 Hugo 主题”教程放到文末作为附加内容。请注意整个演示逻辑,以免越学越糊涂。 新建后界面如下,右下角给出了整个项目的文件。其中,圈起来的最为关键,稍后详细介绍。先编译这个初始 blogdown。

Continue reading

简介 最近电脑电池坏了,拿到店里维修了,自己也没有备用机。要不是有 ddl,小编就会以此为借口放个小长假😇。玩笑可以开,但是活还是要干的。所以就打算用图书馆的自习室电脑学习了(题外话:poly u 自习室的电脑真香)。由于学校电脑,下载 app 比较麻烦,所以主要是通过一些不下载应用的方法进行办公。这里跟大家分享下,这几天使用的“云”办公。 最近主要需求: 用 R 跑代码,用 latex 写论文。所以这里介绍两个不错的网站。 RStudio Cloud:https://rstudio.cloud/ overleaf: https://www.overleaf.com/ 1. Rstudio Cloud RStudio Cloud 是 RStudio 的网页版,通过注册登录,可以在不同电脑上对自己的云端RStudio数据进行操作,还可以使用 Google 或 github 账号登录。网站首页如下: 你可以通过点击New Project来新建Project,界面如下: 打开 Project,RStudio Cloud与桌面版 RStudio 界面完全一致。你可以通过 upload 、export 上传和下载对应的代码或数据。另外,由于是网页版,每次使用都需要加载project内全部数据,故不建议存储较大数据(上百兆甚至上G),否则会降低体验。对于我这种应急而言,非常nice! 当然如果你想用ipad,手机写代码跑代码?这网站非常适合你! 这篇文章:如何使用RStudio Cloud 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使用教程。 RStudio Cloud 的优点是: 随时同步 由于是云端软件,所以有网的地方就能登录账号同步自己的RStudio 安装包、下载数据无压力 最近清华和中科大的镜像先后挂掉,安装包可能会遇到error,使用RStudio Cloud,不需要翻墙,不需要更改镜像,无论是CRAN、Bioconductor还是github里的包,都可以轻松安装和使用。 分享 默认情况下,你创建的任何 project 都只能自己访问。要与他人共享一个项目,单击项目设置按钮(右上角的齿轮),将“谁可以查看该项目”更改为“所有人”。然后在浏览器中复制项目地址并发送链接。注意,任何有链接的用户都可以查看你的项目。 此外,RStudio Cloud还提供多个R包的cheat sheet,如关联R和Python之间的reticulate包、处理因子类型数据的forcats包等。 手机查看和操作 2.

Continue reading

简介 本文主要是基于:R沟通|使用 Blogdown 构建个人博客 写的。所以一定要先把前面这一篇做好,项目创建好,网站部署好后,再做接下来的创建rmd文件,保存,github 提交,之后过几分钟网站就会自动同步你的最新博客啦! 这整个流程非常香,你唯一担心的是:如何写好你的博客。你完全不需要担心如何排版,如何部署 rmd/md 文件等问题。这就回到了最为纯粹的知识输出环节啦! 接下来,将会告诉你如何创建新的 post 以及如何提交(内容非常简单)。 教程 打开你项目所在的文件夹(zll-blog),点击Rproject文件。小编平常直接打开桌面版本的 github,找到对应的 Repository,然后按快捷键(红色框框给出了,Show in Finder)如下所示: 当然,你可以按快捷键直接进入网上的Github仓库。 进入 Rstudio 界面后,打开你的插件 addin。 mac 是在菜单栏 Tools -> addins 中,windows 直接在菜单栏就有一个小按钮 addins 了。然后选择下面红色框住的内容,并点击执行(Execute)即可。 或者你直接在控制台输入代码也可以创建新的Post(blogdown::new_post())。当然你可以在打开这个Project之后先把博客渲染出来(blogdown::serve_site())。 之后会跳转出一个框框,你按照自己想写的填充就好啦!注意 Format 有三种形式。小编的一些与 R 代码无关的就是直接创建 .md 文件写的。然后点击 Done 按钮,即可。 之后跳转到下面的界面,这时候如果你提前已经渲染了博客,右边的 Viewer 窗口就会自动同步你写的东西。 接下来,内容就要靠你自己啦!你可以写一些笔记,想法等。小编这里给出前段时间写的一篇博客的内容作为示范。 注意:如果你不会使用 markdown 文件写文章的话。请你转到:1.5w字的Rmarkdown入门教程汇总。或者你有其他写好的 md 文件的话。你可以直接将其导入即可。但是注意的是,图片等需要你手动添加到对应的目录下。 保存之后,你的 new post 就已经完成啦!见下面的 gif。 最后一步,就是将你刚才修改过的内容,通过 github 进行上传。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,之后等几分钟,Netify 网站知道你的该 github 仓库内容出现变化后,会自动部署新的网站。

Continue reading

简介 你是不是特别想创建一个自己的私人博客?以及为什么要使用blogdown搭建博客?难度是不是很大,和其他搭建博客而言有什么优点? 在小编使用过一段时间后,个人认为 blogdown 搭建博客的优势在于,将 Rmarkdown 与 hugo 相结合,再加上 github 和一个可以部署的网站。你可以轻松的将一篇篇 Rmarkdown 的文章自动上传上去。而 Rmarkdown 的优势在于,你的代码结果都可以轻松呈现。而不是“复制粘贴”结果! 如果你还不会Rmarkdown,那请你先看看文末为你提供的Rmarkdown学习大礼包,结合b站视频学习效果更佳,有疑问可以在公众号提问,小编愿意为你解答。 本文是小编在学习和使用中记录的一个非常详细的笔记,主要参考:谢益辉的《blogdown: Creating Websites with R Markdown》,王诗翔的b站直播视频(公众号:优雅R小编)以及一些YouTube视频教程。 入门教程 安装 首先你需要安装 blogdown 包 install.packages("blogdown") 注意:我们的操作是在 Rstudio下进行操作的。 创建 安装完后,新建一个新的 Project(File-New project),然后选择New Directory。之后鼠标滑到底部,找到 Website using blogdown 并点击进入。 此时进入一下界面,项目名称建议使用英文,目录自行选择。默认情况下 Hugo theme 是谢益辉的模板,这里我将其进行拓展,使用了另一个个人比较喜欢的主题:Fastbyte01/KeepIt,左下角勾选打开新的session。 注意:为了保证整个演示流程的完整性,小编将其他主题选择教程放到文末作为附加内容。请大家注意我这个演示的逻辑,以免越学越糊涂。并且该教程也是小编在前段时间反复试错得到的。 新建后的界面如下,右下角给出了整个项目的文件,其中圈起来的最为关键,我们稍后介绍,先编译下这个初始的 blogdown。 编译 选择 Tool - addins(windows 更方便找到)然后选择以下按钮。 稍等片刻,这时就可以得到最为原始博客模板啦! 如果你做到这,恭喜你!基本已经会 1/3 了!没错就是这么简单。 模板修改 不同的模板修改起来是不一样的,但是原理类似,如果你知道一些 html 的知识,那可能会更好。如果不会,就慢慢改咯!

Continue reading

Author's picture

Liangliang Zhuang

Statistics, Data, and Programming

PhD candidate

Zhejiang, Hangzhou